1基本介绍
太子参出自《本草从新》:太子参,虽甚细如参条,短紧结实,而有芦纹,其力不下大参。据《本草从新》、《纲目拾遗》、《饮片新参》等书,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。现在商品则普遍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,虽有滋补功用,但其力较薄。
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,怕高温,30℃以上生长发育停止。怕强光暴晒,烈日下容易枯死,比较耐寒。在-17℃能安全越冬。低温条件下也能发芽、生根。在阴湿的条件下生长良好,喜肥沃疏松、含有丰富腐殖质土壤,砂质土壤中生长良好。低涝地、黏壤、土质坚实、排水不良、土壤含腐殖质少。瘠薄的土壤生长不好。
2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,高15-20cm。地下有肉质直生纺锤形块根,四周疏生须根。茎单一,不分枝,下部带紫色,近方形,上部绿色,圆柱形,有明显膨大的节,光滑无毛。单叶对生;茎下部的叶最小,倒披针形,先端尖,基部渐窄成柄,全缘,向上渐大,在茎顶的叶最大,通常两对密接成4叶轮生状,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4-9cm,宽2-4.5cm,先端渐尖,基部狭窄成柄,叶背脉上有疏毛,边缘略呈波状。花二型:近地面的花小,为闭锁花。花梗紫色有短柔毛,萼片4,背面紫色,边缘白色而呈薄膜质,无花瓣;茎顶上的花较大而开放,花梗细,长1-2(-4)cm,有短柔毛,花时直立,花后下垂,萼片5,披针形,绿色,背面及边缘有长毛;花瓣5,白色,先端呈浅齿状2裂或钝;雄蕊10;子房卵形,花柱3。蒴果近球形。有少数种子,种子褐色,扁圆形或长圆状肾形,有疣状突起。花期4月,果期5-6月。
3分布范围
分布于日本、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安徽、湖南、山东、江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内蒙古、陕西、湖北、辽宁、河南、河北、四川等地,生长于海拔800米至2,700米的地区,多生在山谷林下阴湿处。
4民间传说
春秋时期,郑国国王的儿子,年5岁,天资聪慧,能辨忠识奸,深得国王厚爱。但这位王子却体质娇弱,时不时生病,宫中太医屡治不效。后国王张榜遍求补益之药,并悬以重赏。一时间,各地献宝荐医者络绎不绝,但所用皆为参类补药,却并未奏效。一天,一位白发老者揭榜献药,声称非为悬赏,而实为王子贵体、国家大计着想。国王对老者说:“尔诚心可鉴,然若药不灵验,怕有欺上之罪吧。”老者呵呵笑道:“王子贵体稚嫩,难受峻补之药,需渐进徐图之。吾有一药,服百日必能见效。”于是,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献的这种细长条状、黄白色的草根。三个月后,果见形体丰满,病恙不染。此时,国王始信老者所言,大喜之余,晋封王子为太子,又急寻老者以封赏,但老者已行踪难觅。国王问老者所献之药何名,众皆摇头不知。近臣谏曰:药有参类之性,拯挽太子之身,就叫太子参吧。于是,“太子参”的美名就由此传开了。
5价值介绍
6药材性状
干燥块根呈细长条形或长纺锤形,长约2~6厘米,直径约3~6毫米左右,表面黄白色,半透明,有细皱纹及凹下 的须根痕,根头钝圆,其上常有残存的茎痕,下端渐细如鼠尾。质脆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而亮,直接晒干的断面为白色,有粉性,气微,味微甘,以肥润、黄白色、无须根者为佳。皮层薄壁细胞数列,多切向延长。韧皮部窄;韧皮射线宽。形成层环明显。木质部占根的大部;木射线甚宽广;导管单个散在或2-3个成束,呈放射状排列;初生木质部3-4原型。本品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,有的含草酸钙簇晶,直径12-60μm,于木质部较易察见。
7化学成份
1、微量元素太子参含有Fe、Cu、Zn、C、Ni、Co、S、Mn、Pb、Li、Na、B、Be、Ti、Al、Ca、Mg、K、P、Se等丰富的微量元素,其中Fe、Cu、Zn、C、Ni、Co、S、Mn、Na、B、Ca、Mg、K、P、Se为人体的必需元素,据分析以Fe、Cu、Zn、Mn的含量较高,Pb为有害元素。2、太子参含有大量的,包括组氨酸,亮氨酸,异亮氨酸,赖氨酸,蛋氨酸,苯丙氨酸,苯丙氨酸,苏氨酸,缬氨酸等8种人体必需。其中以,,天冬氨酸含量较高。3、糖类从太子参中分离得到太子参多糖PHP-A和PHP-B,平均分子量分别为3.2×10和46×10。此外,还分离得蔗糖,麦芽糖及α-槐糖(α-kojibiose)。4、苷类太子参中的苷类成分主要为太子参皂苷A(PseudostellainosideA),尖叶丝石竹皂苷D(A-cutifolisdeD),胡萝卜苷(daucosteine)及△-豆甾-3β-烯醇,3-O-β-D葡萄糖苷(△-3β-stigmastenol-3-O-β-D-glucoside)。5、磷脂类太子参含有磷脂类成分,其组分主要为溶磷脂酰胆碱,磷脂酰肌醇,磷脂酰丝氨酸,磷脂酰乙醇胺,磷脂酰甘油及磷脂酸等。6、环肽类从太子参中分离得heteophyllinA(Ⅰ)(太子参环肽A),heteophyllinB(Ⅱ)(太子参环肽B), heteophyllinC(Ⅲ)(太子参环肽C), heteophyllinD(Ⅳ)(太子参环肽D), heteophyllin E(Ⅴ), heteophyllin F(Ⅵ), heteophyllin G(Ⅶ), heteophyllin H(Ⅷ) , pseudostellaia A(Ⅸ), pseudostellaia B(Ⅹ), pseudostellaia C(ⅩⅠ), pseudostellaia D(ⅩⅡ), pseudostellaia E(ⅩⅢ), pseudostellaia A(ⅩⅣ), pseudostellaia G(ⅩⅤ), pseudostellaia A(ⅩⅥ)。7、脂肪酸类太子参中含有棕榈酸,亚油酸,山嵛酸,2—比咯甲酸(2—minaline)二十四碳酸,十八碳酸,琥珀酸(sccinicacid)。8、油脂类太子参中含有1-甘油单硬脂酸酯(gleceoll-monlinolate),吡咯-2-羧酸-3’。甲醇酯(3’-fufuylpyole-2-caboxylate),三棕榈酸甘油酯(tipalmitin),棕榈酸三十二醇酯(sotiylpalmitate), β-谷甾醇-3—O—β-D葡萄糖苷—6ɡ棕榈酸酯(β-sitostelol -3-O -β-Dglucoside -6’–palmitate)。9、挥发油类太子参中挥发油中已得的主要成分有吡咯,,,1-甲基-3丙基苯,2-甲基-吡咯,4-丁基-3-甲氧基-环己二烯1-酮,4-丁基-3-甲氧基- 2-环二烯1-酮,2-甲氧基-6-(1-丙烯基)-酚,2-甲氧基-4-(1-丙烯基)-酚,2-环己烯1-醇-酯,邻苯二甲酸二特丁酯,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化合物,其中以含量最高。10、甾醇类太子参含有β-谷甾醇及△-豆甾浠-3β-醇(stigmast-7-en-3β-ol)。11、其他从太子参中还分离得到去甲鸢尾素A(tistec-toigeninA),肌-肌醇-3-甲醚(myoinositol-3-methxyl)。
8药理作用
【性味归经】甘,微苦,微温。①《本草再新》:“味甘,性温,无毒。”②《饮片新参》:“甘润,微苦平。”③《中药志》:“甘苦,微寒。”入肺、脾经《本草再新》:“入心、脾、肺三经。”1.用于脾气虚弱、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。能益脾气,养胃阴。常配山药、石斛等同用。但其补益脾气之力不及党参。2.用于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、虚热汗多。能益气生津。治气虚肺燥咳嗽,配北沙参、麦冬等,治气阴两虚的心悸不眠、多汗,配酸枣仁、五味子等。但其补气益阴生津之力,均弱于西洋参。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0-30克。【用药忌宜】表实邪盛者不宜用。【用药配伍】1.配麦冬,补肺并润肺养阴,用治肺阴亏虚的肺虚咳嗽最宜。2.配黄芪,补益之效大增,常用治劳倦乏力为效。3.配白术,共奏补脾肺之功。同治虚劳,劳倦乏力者。
9常用配方
治自汗方(《陕西中草药》):太子参15克,浮小麦25克,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