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来源】 为葫芦科植物
【原形态】 多年生草质藤本,长达10米。块根肥厚。茎攀援,多分枝,表面有浅纵沟,光滑无毛;卷须腋生,细长,先端2歧。叶互生;叶片近圆形或近心形,长宽各8~20厘米,常为5~7浅裂或中裂,少为3裂,裂片倒卵形、矩圆形、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,边缘有疏齿或再作浅裂,幼时两面疏生柔毛,老时下面有粗糙斑点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3~8,排列成总状花序,有时单生;萼筒状,长2.5~4厘米,萼片5,线形,稍反卷,长1~1.5厘米;花冠白色,裂片5,倒卵形,先端细裂成流苏状;雄蕊3,花丝长4~6毫米;雌花单生,萼、瓣与雄花略同;子房下位,长卵形,花柱长,柱头3深裂,呈丝状。瓤果卵圆形至广椭圆形,熟时橙黄色,光滑。种子多数,扁平,长方卵形或圆卵形,边缘有线纹状形成窄边,熟时黄棕色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长于山坡草丛、林边、阴湿山谷中。亦有栽培。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。主产山东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
【性状】 干燥果实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约9厘米,直径约6厘米。果皮橙黄色或土黄色,微有光泽,皱缩,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存,基部略尖,有果柄的残余,果柄部周围的果皮上有放射状纵沟。质重,剖开后内表面黄白色,并有纤维,肉质胎座多巳缩成粘丝状,种子集结成团。气如焦糖,味略甜。以个大、不破、色澄黄、糖味浓者为佳。
【化学成份】 果实含三萜皂甙、有机酸、树脂、糖类和色素。种子含脂肪油。果实所含的蛋白质与其块根"天花粉"所含的蛋白质不同,参见"天花粉"条。
【药理作用】 抗菌、抗癌作用。栝楼在体外对大肠杆菌、宋内氏痢疾杆菌、变形杆菌等有某些抑制作用。水浸液(1:2)在体外对某些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在体外试验中,全栝楼煎剂(20%煎剂)对腹水癌细胞有致死作用。并有人认为栝楼皮、栝楼仁均有效,但前者的作用较好。种壳与脂肪油则无效。醇,醚提取物亦有效。60%醇提取物体外作用最好。但动物试验,其作用不太显着,也不稳定;在体内,对肉瘤的作用比对腹水癌细胞的作用强一些。
栝楼中尚含强烈的致泻物质。
【炮制】 去柄,洗净,置蒸笼内蒸至稍软,压扁,切成块。
【性味】 甘苦,寒。
①成无己:"味苦,寒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味苦,平凉,无毒。"
③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"甘,润。"
【归经】 入肺、胃、大肠经。
①《本草汇言》:"入手少阴、太阴经。"
②《本草新编》:"入肺、胃二经。"
【功能主治】 润肺,化痰,散结,滑肠。治痰热咳嗽,胸痹,结胸,肺痿咳血,消渴,黄疸,便秘,痈肿初起。
①《别录》:"主胸痹。"
②《本草图经》:"主消渴。"
③成无已:"通胸中郁热。"
④《伤寒类要》:"治脾瘅溺赤出少,惕惕若恐。"
⑤《品汇精要》:"消结痰,散痈毒。"
⑥《纲目》:"润肺燥,降火。治咳嗽,涤痰结,利咽喉,消痈肿疮毒。"
⑦《江苏植药志》:"治水肿。"
⑧《山西中药志》:"瓜瓤洗手,治冻裂。"
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3~4钱;捣汁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。
【注意】 脾胃虚寒,大便不实,有寒痰、湿痰者不宜。